当代音乐
主办单位:吉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国际刊号:1007-2233
国内刊号:22-1414/J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33593 人次
 
    本刊论文
挖掘民间音乐文化,实施南阳师院特色教学
   摘 要:本文以南阳师院音乐学院为例,着力探索该院系如何依托地域优势,确立鲜明的特色教学模式,通过相应的教学手段与过程把南阳地区潜在的音乐文化资源转化为自身优势,使本校音乐学院专业建设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特色教学;区域优势;文化资源;专业优势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7-0222-02

  所谓特色教学,是指院校中的某个专业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目标、课程内容等方面不仅简单服从与传统既定的做法和观念,而是具有显著的特征,鲜明地区别于其他院校的同一专业,从而形成自身的亮点。

  现行高校教学体系中,各地区不同生源特点、不同民族习惯、不同办学条件下相同或相关专业的办学宗旨和课程设置是基本一致的,这种情况抹杀了院校本该有的特点,削弱了其潜在的优势,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尤其在艺术课教学中,技巧课是占主导地位的,实用行相当强,因此我校在学科建设中务必要坚持保持自身特色,音乐专业更是如此。

  就南阳师院音乐学院而言,要加强专业教学上的特色,首先必须要立足南阳于本地民间音乐文化,音乐教育离开了音乐文化也就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当今教育改革的过程中,素质教育愈发受到重视;并且全国高校总体规划中也明确支出:“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重视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教育。”在专业特色教学中加入民间音乐文化的内容是大势所趋,是符合时代潮流和社会形势的。

  一般来说,各地方高校的音乐专业在办学上应侧重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并熟知本地区民族民间传统音乐文化,能为地方社会建设和音乐文化活动服务的专业型应用人才。但由于各种原因,各高校之间的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大同小异,没有本质区别。

  在此问题上,我校音乐学院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已经逐渐认识到这个问题。2005年,我校汉代文化研究基地建立,作为汉代乐舞研究基地的音乐学院也将乐舞百戏作为民族民间音乐特色课程中的一个章节加入进来。自开设此课程以来,有众多学子通过在了解和学习汉代遗留下来的文物资料的过程中了解这里辉煌的历史,开拓他们对珍贵历史遗迹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创新型特色教学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方法。高校教育工作者不但要植根于地方,更要服务于地方。作为一所省属地方高校,“着眼全局,服务地方”这是我校在人才培养上的基本宗旨。

  本着这一原则,我校开设了具有鲜明地方元素和地域特点的南阳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课程。目前,这些特色课程有《河南地方戏》《南阳民歌》《大调曲》《版头曲》《汉代乐舞》等。这些特色课程的开设,大大开拓了学生的文化视野。事实证明,高校学生进行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

  基于以上的认识,经过近年的研究探索和大胆实践,我校音乐专业特色教学逐渐形成一个清晰的思路和大概的模式。

  一、构建特色教学模式,创新特色教学手段

  调整原定教学大纲,制定切合自身实际的教学计划,把南阳地区的大调曲子、三弦书、鼓词、槐书、锣鼓曲、善书、河南坠子等民族民间声乐作品引进声乐、合唱课堂;渔鼓、蛤蟆嗡、莲花落引进表演课堂,非物质文化遗产汉代乐舞等引进舞蹈课堂,构建独具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真正体现自身的教学特色,形成办学优势。

  首先通过鉴赏式的方式在听觉上对南阳民族民间音乐有一个感官上初步的认识,获得相应的听觉和情感体验,形成相对的审美认知,并通过老师的讲解,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民族民间音乐作品以及相关的知识。再通过多样的特色教学活动使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有一个具体的认识。

  二、展开特色教学活动,培养特色艺术人才

  南阳师院在全国率先把地方曲艺作为一门课程引入大学课堂,时至今日,先后共有八百名学子学习了南阳板头曲、大调曲子,一批年轻的优秀曲艺人才脱颖而出,使南阳这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济济。

  自2005年南阳师院汉代文化研究基地建立,作为汉代乐舞艺术研究基地的音乐学院将乐舞百戏艺术作为地方特色课程逐渐开设起来。课程开设以来,一届届学院学子深入了解和学习了汉代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史资料,了解南阳汉代辉煌的历史轨迹。

  同时,我院定期举办南阳民族民间音乐艺术讲座,对象以音乐学院专业学生为主,也可以让有兴趣但是非专业的学生参加,扩大知名度;举办讲座的教师有南阳民间戏曲音乐基地教授,也曾邀请校外的一些知名专家、著名演员、民间艺人来校讲授。扩大学生对南阳民间音乐文化的知识面,讲座内容将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融合在一起。如在介绍戏曲时邀请戏曲艺人给学生开设讲座,讲座内容除戏曲知识以外,还请学生上台模仿艺人的表演,使学生感到轻松学习的同时亦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课堂以外,教师还带领学生到民间进行采风和观摩,让学生近距离地了解南阳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以及这些音乐作品的产生、发展、生存现状,获得直观的体验。如带领学生参加书会、曲会,深入田间乡野观看民间艺人的演出。使大学生对于南阳民间音乐的风格、内涵、功能和作品来源,有了客观的认识和直观的理解,才能将教学与文化传承更好地结合起来。

  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但保证了教学质量,也提高了学生的民间音乐文化底蕴。特色课程的开设,宏观上提升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微观上提高了学生的审美鉴赏力,训练美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三、提升特色教学实力,构建特色科研队伍

  专业教学要办出特色,良好的师资队伍是非常关键的。南阳师院要培养独具特色的师资力量,形成一支既能搞好教学又能搞好科研的教学队伍,从而为开展特色教学创造充分的条件。除了常规的教学活动,我院积极组织教学改革项目申报,以专题研究的形式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首先,要加强学术骨干的模范带头作用。

  我校卧龙学者吴金宝、冯建志教授作为学术带头人,对南阳地方曲艺主要是大调曲和板头曲进行了整理和研究;主持全国艺术十五规划课题《河南省曲艺数据资料库建设》等方面的研究。以硕士生导师、重点学科负责人冯建志教授为代表,抢救河南濒灭剧种,发掘和总结了锣戏、宛梆、大弦戏等具有代表性剧种的剧目,为南阳地方戏的研究提供了较高的社会学研究价值。我院邵小萌教授对豫西南民歌进行了实地采访调查、收集和整理;副处级教研员冯振琦教授主持完成河南省教委教学项目《河南民间音乐教学研究》,还有冯振琦教授、郑燕欣教授都曾涉及此领域的研究。

  这些专家学者为首的教研梯队,近年在科研上的成就相当显著。如冯建志教授1995年主持了全国艺术十五规划课题《河南省濒灭剧种研究》、河南省教委《汉画像舞台艺术研究》,参加了全国艺术九五规划课题《汉画与汉代音乐研究》、河南省科委规划项目课题《汉墓考古与汉代音乐研究》。2000年主持并完成河南省教委《声乐民族化改革研究》2000年048号获省教学研究二等奖。河南省省级学术带头人、南阳师院“河南民间音乐研究所”所长吴金宝教授主持了国家级艺术十五规划课题《河南省曲艺数据资料库建设》、河南省教委《汉画像舞台艺术研究》,参加了全国艺术九五规划课题《汉画与汉代音乐研究》、主持河南省科委规划项目课题《汉画像乐舞百戏研究》。

  这些专家学者在教学改革工作上的积累和已取得的成绩为青年教师团队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其次,我院积极培养青年教师,构建合理的教师队伍。

  南阳师院音乐学院整体师资队伍较为年轻,为了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形成可以持续发展的科研队伍。在老教师的引领下,众多青年教师有条不紊地学习和提高,为科研和教学实力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我院青年教师张文敏2002年在南都学报发表文章《南阳民歌地方艺术特色的文化成因》,青年教师张坤2012年10月在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发表文章《在高等音乐教育中建立“非遗特色教学”的思考》,青年教师马玉香在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发表文章《挖掘地方文化发展南阳师院特色音乐教育》。在此过程中,中青年骨干教师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形成了一支能够发掘、研究南阳本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资源的学术队伍。

  选择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水平高的老教师作为指导老师,通过传帮带,高效地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并安排他们承担骨干课程的教学任务,支持青年教师参与教研活动,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提高他们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充分发挥青年教师在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中的骨干作用。由于目标明确、措施得力,广大青年教师热情空前高涨。

  综上所述,地方音乐文化是一种潜在的资源,只有充分利用这种资源,才能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这对当地社会发展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不可估量。特色教学正是作为这种资源优势被引入我音乐学院专业教学。

  笔者通过对南阳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发掘和对南阳地区民间音乐文化生存现状的审视,结合在教学中的实践和科研上的探索,深刻意识到:在南阳师院音乐学院开展南阳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实践,是符合社会实际情况的,这是改善教学质量,提高就业比率的有效方法,适合在课程设置和教学上进行进一步地实践和推广。同时这也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工程,在此过程中充满了机遇和挑战,有待于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在一点一滴中去实现。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当代音乐》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当代音乐》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